2018金馬影展 │ 以電影的力量,揭露人性的幻滅:訪《女高校生死了以後》導演金宜奭
2018-11-19

相關文章_《女高校生死了以後》導演金宜奭 Kim Ui-Seok (1)  相關文章_《女高校生死了以後》導演金宜奭 Kim Ui-Seok (2)  相關文章_《女高校生死了以後》導演金宜奭 Kim Ui-Seok (3) 

文 / 何阿嵐

編輯 / 洪健倫

沙龍攝影 / 陳又維

時間:2018年11月14日

高校女生神秘死去,引起了校園內潛藏的人際關係危機,隨著調查膠著,真相無法釐清,眾人更將矛頭指向死者好友,引發出一連串的悲劇性衝擊。韓國導演金宜奭(Kim Ui-seok)首作《女高校生死了以後》(After My Death,2017)異常憤怒,刻畫出人們在執著於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的愚蠢行為,更指向人性脆弱又無奈的一面。

訪問期間,這位年輕導演對每個提問都特別認真回答,他總是把握著對人性的探問,他問得深,更想將這些想法投入到電影之中,只因一切都源於他已故好友發生的經歷,「如果拍得不好,最對不起的是我死去的朋友,我好像利用了她的事來完成自己的作品,有一段時間更自責為什麼我的電影只拍到這種水準。當電影放映後,獲得很多觀眾的稱讚,不期然有種沾沾自喜的喜悅,當我回想起來,這種心情更令我害怕。」

他將場景轉換到高中校園,藉由高中生們對事件的反應、還有戲中不論大人或年輕學子的不成熟行為,將他過往心裡頭的懷疑、掙扎與苦悶感,通通放進電影內。金宜奭提到這經歷時,眼神激動,他特別記得在查案過程中,他看著一班苦無對策的警察,人找不到,又沒有發現新線索,每天花時間在很無謂的事,他們無事可做,只能沖了一杯又一杯咖啡坐著呆等,又看來很好心地為他們沖泡麵讓他們吃,「但是,他們不是來查案的嗎?他們不是應該出去找她的嗎?有一刻我覺得整件事很冷血,很可怕。」

電影內高校發生的事件,就像一個社會的鏡子,表面看上去都是光鮮亮麗,但一層層掀開,會發現各各都如此不堪。電影的前半部發展出數條方向各異的線索,看似沒有給予案情明確導向,其實是反映各個同溫層的人看待同一件事的不同態度。電影後半聚焦在死去女生的同性好友,金宜奭指,這樣的做法是想讓觀眾也感到女孩是被迫成為主角,而發生在她身上的指責,與盲目的獵巫行為,都只不過是沒有人願意承擔責任,而將責任推在他人身上。

金宜奭聽到不少觀眾認為這是一部女性電影,但他說寫作時完全沒有這樣的想法,對他而言,他反而想將電影變成一個具有寓言色彩的故事,「戲中發生的事都是超越性別的,這事情是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以至任何社群中。」

在上年度釜山電影節放映期間,以至近來在韓國正式上映時,《女高校生死了以後》都收到了非常兩極的反應。有觀眾欣賞導演有如此勇氣,將人性黑暗面表露無遺,角色間的衝突更凸顯了韓國高度的父權社會結構。但不喜歡者就認為,第一部長片就這麼赤裸裸、極暴力地處理議題,令人反感。更有人指他藉「#MeToo」風潮來賣弄話題,他對這些指責絕不同意。「做為電影導演,我只不過堅持對人性的探問」金宜奭說。他相信,電影有如此的力量來切開人性的陰暗面,「我只想忠於我自己的情緒,而且人性未必如我們想像中般美好,更多少教人感到有幻滅感。」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