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金馬影展 │ 給寂寞的城市人一個家——《巴黎單身公寓》導演郭承衢訪問
2019-11-13

 1113_郭承衢_茶敘文章 1113_郭承衢_茶敘文章 1113_郭承衢_茶敘文章

 

文/王振愷

編輯/謝佳錦

時間:2019年11月13日

場地:鬧空間 NOW Space

沙龍照/陳又維

映後QA側拍/康志豪

 

旅法導演郭承衢在結束首部長片《德布西森林》(2016)的行程,等待下一部長片計畫期間,決定將自己2006年於法國小劇場公演過一週的作品《寂屋出租》改編成電影。藉由網路募資方式獨立製片,希望保有創作自由,桂綸鎂、鈕承澤等人都成為這部電影的贊助人。歷經一個月密集的演員排戲以及八天的實際拍攝,第二部長片作品《巴黎單身公寓》於今年問世。

 

放入自己,向過去道別 未公開的作品成為新作素材

劇本原型以男同志主角Clement和女同志好友Alexendra作為公寓核心成員,進一步連結到他們的人際網絡,包括Clement同父異母的姊姊—單身熟女Anne、隱瞞性向的直男新房客Leo等多元性別組成。改編上除了將舞台劇的台詞與笑點轉換成適合電影的語言外,其中最大的不同是郭承衢導演將自身經歷放入,原本職業設定為銀行行員的男主角改成電影導演。

 

電影中透過Clement自身創作歷程的回顧,穿插了郭承衢導演過去從未公開放映的作品,包括用膠卷土法煉鋼完成的畢業作品《Crazy Massicot》、家族老照片的幻燈片投影,以及與2016年逝世的法國資深女演員Nadine Alari合作的默片《旅遊男生》(2010),這部短片是她的電影遺作卻無緣在大銀幕上觀賞。這些素材放在片中具有與主敘事線互文的作用,因此《巴黎單身公寓》不僅是他的第二部長片作品,也是其視為「向過去道別,然後繼續往前走」帶有懷舊與紀念的集成之作。

 

從臺灣山林到法國公寓 兩部長片的場景比較

談及兩部丕變的長片作品,郭承衢導演認為從《德布西森林》的個人私語到《巴黎單身公寓》的直接表達都是他的風格展現,而且同樣回應他的創作母題「家」。在拍攝上,他認為《德布西森林》的雙人戲其實比《巴黎單身公寓》的多人戲難度還高,因為演員數量多對場面調度上能有較高的變化跟彈性,只有兩個演員時容易變得單一,再加上《德布西森林》都在山林中搭景拍攝,有許多自然條件需要克服,即使前置作業經過縝密思考,到實際現場又是完全不同的狀況。

 

這次《巴黎單身公寓》多為內景拍攝,劇組在法國實際承租了一個大房子進行實景搭設,要面對的是三十幾個工作人員塞在一個小地方,真正能使用的空間相當有限,最大的挑戰在於架設器材與打燈上。不管是外景或內景,不變的是郭承衢導演都將它們視為「密閉空間」去思考,這次他也與攝影師溝通,希望將鏡位壓低呈現出封閉的緊密感,也想要製造出「家有時也像監獄,但我們都在裡頭成長,然後飛往自己想去的地方」的概念。

 

《巴黎單身公寓》的核心關注是城市裡寂寞的人們,他更希望將公寓中的LGBTQ成員都平凡化,剝除過去對於這些族群的刻板印象與標籤,並給家一個「不分性別,只要當中成員彼此支持、願為對方付出、互相關心與成長」的定義。這不就是多元成家嗎?對此郭承衢導演也很驚訝,重新去看自己2006年所完成的劇本,沒想到竟能跟當今臺灣正在討論的議題有著跨時空的呼應。

 

電影人的等待:放手一搏後的輔導金肯定

高中時郭承衢導演就會特地跑到臺北追金馬影展,當時深受艾騰伊格言《念白部分》(Speaking Parts,1989)與奇士勞斯基《雙面薇若妮卡》(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1991)的震撼,即使看不懂卻觸動了他對於未知領域的探索。研究所期間他到法國修讀電影,卻因博士論文難產一度要放棄電影,轉行到其他領域工作。在朋友鼓勵下決定放手一搏,將《闔家觀賞》短片劇本投了臺灣與法國的輔導金,沒想到都順利通過並且獲得高度肯定。因此他表示,在他導演生涯中最重要的伯樂不是一個人,而是培育了無數新導演的輔導金機制。

 

《巴黎單身公寓》映後QA  《巴黎單身公寓》映後QA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