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金馬影展 │ 超越幕後花絮,我拍的是「關於電影的電影」——導演亞利山德奧菲利浦訪問
2019-11-15

1115_Alexandre O. PHILIPPE 媒體沙龍照  1115_Alexandre O. PHILIPPE 媒體沙龍照  1115_Alexandre O. PHILIPPE 媒體沙龍照

 

超越幕後花絮,我拍的是「關於電影的電影」——《超信仰分析:大法師》導演亞利山德奧菲利浦訪問

 

文/蔡曉松

編輯/謝佳錦

時間:2019年11月15日

場地:鬧空間 NOW Space

沙龍照/陳又維

映後QA側拍/林軒朗

 

誠懇並從容,亞利山德奧菲利浦(Alexandre O. Philippe)耕耘恐怖、驚悚類型電影研究,他用紀錄片剖開影迷文化最熱忱與瘋狂的切面,本人看來卻冷靜克制,帶著一點觀察者的角度去敘述他對電影的看法。金馬影展近年選映的《驚魂記中計》、《迴異:異形誕生》、《超信仰分析:大法師》正巧是他完成的驚悚電影三部曲紀錄──並非有意為之,卻在事後觀來自成脈絡。

 

從2003年,一部紀錄美國科羅拉多州農夫帶著無頭雞巡迴演出的奇妙故事《Chick Flick: The Miracle Mike Story》開始紀錄片製作,並在2010年拍攝星戰狂熱現象紀錄片《喬治盧卡拎老師》之後聲名大噪,亞利山德奧菲利浦與流行文化綁定連結。但他並不滿足於此,他繼續深掘自己的觀點,也不滿足於停留在特定題材,他的手邊尚有關於約翰福特(John Ford)的項目進行中,也渴望持續發掘更多可能性。

 

從電影角度切入,亞利山德奧菲利浦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僅被視為經典電影的「幕後花絮」(making-of),他甚至不覺得「紀錄片」(documentary)是一個好的分類,因為他的作品並非單純地在執行紀錄,他想做的是「有關電影的電影」(film about films)。亞利山德奧菲利浦想在拍攝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觀點,透過與經典電影的對話,創造出另一個電影空間。

 

以《驚魂記中計》為例,他透過綠幕將訪談地點合成在貝茲旅館(Bates Motel)上頭,觀眾透過銀幕,觀看著正在貝茲旅館裡頭觀看《驚魂記》的受訪者們。而在《迴異:異形誕生》裡頭,他也特地走訪希臘、瑞士、洛杉磯等地,為電影打造一個開場,去連結《異形》的世界觀與復仇女神的神話關聯。對電影空間的構思,促使亞利山德奧菲利浦會為他的電影寫劇本、畫故事板,用更強的視覺概念去挑戰傳統的「紀實」想像。

 

然而,談到電影的主觀性與客觀性,亞利山德奧菲利浦則對後者更感興趣。他喜歡找到有趣的概念,並且從中找到可供觀眾參考的進入方式,「我不喜歡強硬地擺出一個正確立場,我希望讓觀眾有更多可以對話的空間」。他敘述自己開始《超信仰分析:大法師》創作的原因,是因為《大法師》導演威廉佛瑞金非常喜歡《驚魂記中計》,佛瑞金找上亞利山德奧菲利浦,並邀請他來做一部紀錄片。

 

亞利山德奧菲利浦用〈希區考克與楚浮對話錄〉的概念做構思,他想做的是不僅僅只是再製作一部關於《大法師》的幕後紀錄片,而是正面挖掘威廉佛瑞金的價值觀與思想,以六天的時間與威廉佛瑞金進行訪談,他要深掘威廉佛瑞金的懷疑與情感,完成一次私密的剖析,「當佛瑞金向我敘述他在京都的經驗,我馬上知道這會是《超信仰分析:大法師》的結尾」,他也實際走訪京都,去把威廉佛瑞金的口述感受還原在銀幕上。

 

電影人的等待:耐住性子、拉長戰線

在拍攝《喬治盧卡拎老師》而聲名大噪之前,亞利山德奧菲利浦有短片《Left》(2006)也在國際影展受到不少好評,但紀錄片題材相對小眾,有時作品評價兩極,也不見得會有好迴響。他覺得,拍紀錄片是個長期的過程,有時候在短期內不一定能達長甚麼目標,但他很感謝一路上肯定他的支持者們,也希望未來能繼續拍下去,或許四十、五十年也不一定。

 

1115_亞利山德奧菲利浦_茶敘側拍  1115_亞利山德奧菲利浦_茶敘側拍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