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金馬影展 │ 超越青澀的狂飆,追求自覺的出走——導演黛爾芬羅里賽訪問
2019-11-20

《地平線上.炙熱之夏》導演 黛爾芬羅里賽 Delphine LEHERICEY  《地平線上.炙熱之夏》導演 黛爾芬羅里賽 Delphine LEHERICEY  《地平線上.炙熱之夏》導演 黛爾芬羅里賽 Delphine LEHERICEY

 

超越青澀的狂飆,追求自覺的出走——《地平線上・炙熱之夏》導演黛爾芬羅里賽訪問

 

文/Mindy

編輯/謝佳錦

時間:2019年11月20日

場地:鬧空間 NOW Space

沙龍照/陳又維

 

一望無際的地平線在眼前蔓延開來,男孩拚命踩踏單車駛向前方,汗水淋漓、肌膚曝曬成一片麥色,吐納的盡是炎炎夏日的浮躁生息⋯⋯

 

瑞士導演黛爾芬羅里賽(Delphine Lehericey)自編自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地平線上・炙熱之夏》(Beyond the Horizon),揉雜了青春成長類型(coming-of-age film)與女性自覺,以1976年盛夏為背景,刻劃出一段少年乃至女人,由情慾所承載的啟蒙探索。

 

起初,羅里賽之所以決定改編瑞士作家Roland Buti的小說《Le Milieu de l'horizon》(The Middle of the Horizon),是由於個人經驗恰巧與女主角Nicole的境遇十分相似,對於Nicole決心出走之舉,也備受感動,「將這部小說改編為劇本,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這是非常個人的經驗,不容易公開與他人分享。」另外,羅里賽特地調整了片名,選擇使用「beyond」一詞,是看中其所蘊含的動態感,「農場少年Gus要由男孩轉為男人,必須奮力奔向地平線之外,觸到更遠的世界。」

 

問到如何在當今還原出1970年代的鄉村懷舊氛圍,羅里賽表示,劇組在馬其頓尋覓到一處村落,那裡自1970年代初期起,便未發展任何現代化建設,正好凝結住70年代的鄉村景致,而視覺特質與美學的呈現上,她表示師法了路易馬盧(Louis Malle)、安德烈泰希內(André Téchiné)與約瑟夫羅西(Joseph Losey)等導演,參考他們古典而簡約的風格。

 

貫穿整部戲的天氣要素,也不斷映照出各個角色的情慾消長,羅里賽對此認為,乾旱彷彿Gus即將告別童年的末日,無情襲來的熱浪則代表死亡,讓他在轉為大人之際,親身面臨農場牲畜與土地生命力的消逝,以及家庭被迫走向垂死邊緣的危機,然而,絕處逢生,死亡也意味著改變之必要,鋪陳出Nicole的覺醒與離去,而久旱後的一場甘霖,讓原先節節敗退的慘況顯露一絲好轉的契機,「但也來得有點晚了。」羅里賽道出至親分別、一夕長大的苦澀。

 

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羅里賽所遇最大挑戰,是要同時涵納多元議題,讓氣候變遷、農場經濟、父系霸權與女性主義等題材相互交織並取得平衡,她期待透過這部作品,將女性主義的意識同時傳達給各種性別,「父權問題雖然從1970年代開始瓦解,但至今仍然存在,父權不只壓制女性,其實也壓制著男性。」男性時常活在身為一家之主的負擔下,有時也不懂得如何面對個人慾望,「我希望不只教育女人,也教育男人,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

 

羅里賽進一步自我期許,無論拍電影或寫劇本,都將持續以女性觀點出發,同時也不斷提醒自身,要懂得尊重女性,不刻意美化女性的形象,而是忠實傳達每一個情境下女性最原真的樣貌。

 

電影人的等待:用閱讀賦權自身

支持羅里賽不斷走在電影之路上的最強後盾,就是她所讀過的書與看過的電影,以及合作長達10年的製片。從未接受過電影科班訓練的她,自行飽覽大量影像藝術,特別喜歡羅馬尼亞電影與日本名導是枝裕和的作品;提到書,羅里賽更是如數家珍,讀過無數女性主義著作,她喜歡《金翅雀》美國作家Donna Tartt,也鍾愛法國女權作家Monique Wittig。

 

羅里賽還提到,演出Nicole一角的法國女星Laetitia Casta本身對女性主義運動也深感興趣,因此在合作過程中,也曾與之分享瑞典女權漫畫家Liv Strömquist的作品。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