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金馬影展 │ 傳承「香港製造」的精神——訪問《少年》導演任俠
2021-11-20

文/黃瀚生

編輯/洪健倫

 

香港獨立電影《少年》由任俠、林森聯合執導,以約莫60萬港幣的成本攝製完成。故事以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為背景,聚焦一幫互不相識的民間搜救小隊,跑遍全城只為拯救一名意圖輕生的「手足」。

 

《少年》獲得本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剪輯兩項提名,仍在旅館進行自主健康管理的導演任俠,在視訊訪問時表示「很開心啊!」並說道,「身邊新一代的年輕導演都期待獲得金馬獎的肯定。」至於《少年》在金馬影展的放映獲得台灣觀眾熱烈支持,對此,任俠轉述一名前輩的話,「哪個地方能公開放映《少年》,就代表那個地方還有自由。」

 

少年(1).jpg  少年(2).jpg

 

《少年》的緣起,一個俠義的故事

 

林森與任俠原是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導演系的學長學弟,兩人皆曾在反送中運動親身參與搜救小隊。「我們想講一個這場運動中的支線故事,它比較不是廣受關注的前線抗爭,但本身很俠義,這種精神把整座城市聯合起來。」

 

談到與本片的共同編製及監製陳力行合作的緣起,任俠說他們是在影友會結識,陳力行是影評人,曾幫任俠的鮮浪潮競賽短片〈螻蟻〉寫過劇情推介。他曾和任俠談到,在現實中大範圍的空間尋人,這種任務式的故事,本來就很有電影感。

 

而片名「少年」,是團隊琢磨良久的決定。任俠透露,最早的片名很直白地取作「救命」,也就是這個行動本身的意義。電影殺青進行剪輯時,才發現更想描寫的是一種精神,「而『少年』做的選擇往往最純粹」,任俠指出。但他也打趣地說,定案之前團隊成員們也曾經猶豫,「(日本導演)大島渚也有一部《少年》,原本覺得跟他撞名不太好。但林嘉欣也演過一部《救命》,我們也不是在致敬林嘉欣呀!」於是,在金馬獎報名截止前夕,片名才終於定案「少年」。

 

中文片名「少年」外,本片策劃陳浩勤則想出英文片名「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做為創作精神的補充。任俠表示,那是一個對香港人的願景,如同靈感來源巴布狄倫(Bob Dylan)在〈Forever Young〉的歌詞裡那樣唱道「May you always do for others / And let others do for you.」(希望你永遠為他人挺身而出/也讓他人為你兩肋插刀)。「大家都說香港人很功利,但經歷過這場運動,發現人們還是願意去幫助他人,我們也想延續這種精神」任俠誠懇地說。

 

少年(3).jpg  少年(4).jpg

 

傳承《香港製造》的精神

 

《少年》的拍攝過程並不順利,原本在2019年10月開機的拍攝工作,遇上疫情封城而停機,後來又在2020年9月繼續拍攝,分成兩期才殺青。停拍期間也有演員撤換,甚至資金撤出等困難。而在反送中運動進行當下拍攝,劇組不時還會遇到演員在通告空檔因個人支援反送中現場的行動,而遭港警逮捕,或是受運動情勢而影響了演員的心情。疫情期間進行拍攝,還需注意香港政府規定的限聚令(公共場合最多四人群聚)。因此,第二階段的許多場景都採游擊式拍攝,時時刻刻避開警察開罰。結尾的關鍵天台夜戲,更是於一個八號風球高掛的颱風夜,眾人置身狂風暴雨中完成拍攝。任俠強調,「很感謝這幫演員的付出,他們是有很強烈的決心,這部電影才能完成。」

 

任俠自言深受「師父」陳果導演《香港製造》(1997)的影響,希望《少年》能夠繼承這種反骨精神。《香港製造》是陳果的第一部獨立電影,故事圍繞幾名無法融入成人世界的年輕人,最後選擇激烈的方式去反抗。任俠也提起《香港製造》的著名台詞「我最討厭那些大人,一邊說來教你,一邊又害你」《少年》中15歲的「攬炒君」在雨天裡,也向同伴說道:「是不是人長大就ㄧ定會變?如果是這樣我不想長大。」

 

訪談最末,任俠堅定地表示拍電影是他的志業,而他並不認同現在香港主流電影的創作態度,「我們相信的故事我們就講。」另外,任俠也與陳力行、陳浩勤等人發起了「豐美股肥(Phone Made Good Film)」的電影運動,號召身邊導演朋友用低度的資源去認真的拍電影。「希望我的電影能傳遞一些訊息,其實我們不一定要成為功利的大人,可以有其他的選擇。電影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是通往自由的窗口,所以你們才會在這裡。」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