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金馬影展 │ 以類型反映時代面貌,試創港產鬼片新路線:《七月返歸》導演謝家祺訪問
2023-11-21

以類型反映時代面貌,試創港產鬼片新路線——《七月返歸》導演謝家祺訪問

 

文/萬孟賢

編輯/謝佳錦

攝影/黃煌智

 

《七月返歸》(2023)做為「mm2新晉導演計劃」繼《濁水漂流》(2021)、《窄路微塵》(2022)後的三部曲壓軸之作,與前兩部風格迥異,走的是因合拍片盛行而許久不見的香港本土恐怖鬼怪路線。長期關心香港在地鬼故事及都市傳說,並以「中環塔倫天奴」、「離奇家遮」等筆名發表小說的導演謝家祺,養成背景看似與大部分導演很不同,但他坦言一開始就立志成為恐怖片導演,最早是從廣告及MV的剪接工作中喜歡上影像,也學習混音、擬音等技術,但繞了一圈後發現電影最重要的還是故事,於是便開始寫劇本。他將文字創作當作籌拍長片之前的「紙上練習」,同時也拍攝恐怖短片參加比賽,幸運獲獎後便與mm2牽上線。

 

《七月返歸》映後QA 《七月返歸》映後QA 《七月返歸》映後QA

 

養成與選角

 

談起mm2給予的幫助,由於錄取的三位導演都是第一次執導長片,整體氛圍更像是「孵育養成」,陪伴他們從故事大綱開始發展,監製Mani(文佩卿)除了和謝家祺聊劇本,甚至會手把手帶著他上表演課。而計劃前後總共花了六年,這期間無論香港或者世界都發生許多變遷,過程中不免感到茫然,但謝家祺感謝mm2老闆一路都很支持、給予高度創作自由,並且不因中國大陸市場考量勸他刪減 「鬼」的成分,反而轉向東南亞市場追求回本機會。

 

《七月返歸》網羅MIRROR團員江𤒹生、白靈、譚玉瑛及太保,堪稱卡司強大。謝家祺表示江𤒹生並非劇組邀演,而是主動來參加徵選,他從包含素人的二十多名試鏡者中脫穎而出;白靈則是監製前年因《濁水漂流》參加金馬典禮時,剛好認識擔任頒獎嘉賓的她,電影中媽媽角色的戲份不多,卻得在少許篇幅中呈現出充滿愛與恨的戲劇張力,白靈正是他們想像中的唯一人選;至於飾演鍾婆的譚玉瑛,在香港是非常有名的兒童節目主持人,剛好符合片中「喜愛小朋友」的形象;而太保飾演的鍾伯,雖然台詞也不多,卻能有效地利用友善笑容讓人感受到寒意。

 

謝家祺自幼鍾愛各式恐怖故事,他從《聊齋》、《山海經》、《唐朝的黑夜》等文學中看見用鬼怪反映時代面貌的可能性,至於電影,他特別喜歡60、70年代如羅曼波蘭斯基《失嬰記》(Rosemary's Baby,1968)、《怪房客》(The Tenant,1976)等邪典電影所展現的慢調子感,也很愛日本的J-horror。他觀察到,恐怖片調性會隨時代一直轉變,近年恐怖片不只嚇人,還會乘載深刻訊息。問他是否有想復興港產鬼片?謝家祺承認自己雖然是恐怖電影的狂粉,但沒有想靠一部原創作品就復興港產鬼片,香港鬼片的確曾經輝煌過,不過比起復興歷史,他更期待能開創新路線,利用恐怖類型描繪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

 

公屋經驗與在地傳說

 

由於兒時在愛民邨成長的經歷,謝家祺對香港的公共屋邨(類似於台灣的國宅)特別有帶入感,公屋裡人與人距離近,但在親切友善的人情味之餘,也存在著某種怪味,因此選擇讓故事發生在公屋。但礙於疫情,無法借到實際公屋,於是劇組採取搭景拍攝,又因預算限制,只能在同一空間搭建所有場景,工作模式是--搭完六樓場景,密集花幾天拍攝六樓的戲,拍完便拆除再搭建七樓,以此類推。

 

此種「無法補拍」的模式,對新導演而言無非是個挑戰,因此前置工作必須做得更足,尤其整部片只有約20天的工作時程,一些不容失誤的複雜場景,他們會先用手機試拍,也花很多時間與演員進行事前的溝通討論及排練。有趣的是,劇組基本上按時序順拍,到拍攝中途時,演員隨角色經歷一切,都已清楚長出該有的情緒及狀態,這時,謝家祺會選擇相信他們呈現出的樣子,勇於跳脫原先編劇時的想像。

 

提及片中埋藏如九廣鐵路鬧鬼廣告、「狐狸先生幾多點」遊戲等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在地元素,謝家祺認為這些都市傳說雖然造成不少人的童年陰影,但鬼故事其實能打開想像空間,讓人們在思想上更加自由。他回憶起小時候這些內容都能出現在報紙上,現在卻反而被封鎖,以「拒絕迷信」之名而不再被談論,令他難以理解。

 

最後,談到電影中描繪大人犧牲小孩以換取得自身安穩的隱喻,謝家祺不希望給予太直接的解讀,想留下多點想像空間。他分享在不同地區的放映回饋經驗,有人看到希望,也有人看到悲觀。他呼籲大家相信自己在這102分鐘內的觀影體驗,無論感覺到什麼,都是最真實的。

 

《七月返歸》映後QA 《七月返歸》映後QA 《七月返歸》映後QA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