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區
台灣
年份   |   1991
規格   |   DCP
顏色   |   彩色
片長   |   237 分
級數   |   12+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導演版) A Brighter Summer Day
1991 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 / 1991 南特影展最佳導演 / 1991 東京影展評審團特別獎、影評人費比西獎 / 1991 亞太影展最佳影片
1960 年,日光普照的白晝掩匿著空氣中的抑鬱。那年夏末,小四遇見了小明,撩開了初戀的萌動,也意外捲入少年幫派「小公園」與「兩么拐」的爭鬥,出身循規蹈矩公務家庭的小四,從此窺見潛流在暗夜裡的狂躁,卻也過早地見識純真凋謝的世故面容。

在經過八○年代對於當代都會情感匱乏的探崛之後,楊德昌首次溯及個人歷史記憶的作品,取材自1961 年震驚社會的建中少年情殺案。以近四小時的片長,動員近百名角色,重構政治戒嚴與國際冷戰局勢下,台灣外省社群步步為營、進退無據的集體焦慮。年僅十四歲、初登銀幕的張震,精準詮釋逐步走向毀滅的年少處境,架構起全片的靈魂,令人難忘。

本次放映為美國「標準收藏」4k 數位修復的全新版本,237 分鐘原貌完整呈現。

楊德昌 Edward YANG

楊德昌,1947年生於上海。1982年執導《光陰的故事》第二段《指望》,成為台灣新電影的先聲之作。作品關注都會中產階級的現代性問題,《恐怖份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麻將》、《一一》等片被視為台灣當代重要電影作品。2007年病逝於美國洛杉磯。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