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區
捷克斯洛伐克
年份   |   1965
規格   |   DCP
顏色   |   彩色+黑白
片長   |   107 分
級數   |   12+
底層的珍珠 Perličky na dně | Pearls of the Deep
1998 PROJEKT100捷克斯洛伐克百大電影
1966 紐約影展
1965 盧卡諾影展青年評審特別提及

改編自捷克文豪赫拉巴爾五則短篇故事,也是五位年輕新浪潮健將的鋒芒之作。重機賽事聚集各路人馬前來觀戰,場上高速馳騁,場外故事卻更引人入勝。兩名老人在醫院各自講述精采人生,虛實之間,真偽各有幾分?保險業務員想說服一個男人投保,卻發現他高超的藝術天分,以及他瘋狂又睿智的母親。餐廳內,等不到新郎的新娘,意外與男子擦出美妙火花。男孩與吉普賽女孩邂逅,愛情雖美,但種族與性格的相異,讓他們成了社會階級的照妖鏡。小說只是引子,各種個性的表達,多樣實驗的手法,大師年輕的青澀與生猛,自由奔放,盡在其中。


「這部集結五位導演的電影有如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的宣言,彰顯了表達的廣度和多元。既有令人畏懼的冰冷,也有細膩的觀察,甚至輕鬆的浪漫,但都對世界有著敏銳的切入點及見解。」────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薇拉齊蒂洛瓦 Věra CHYTILOVÁ

捷克電影新浪潮的重點人物,也有「捷克最前衛女導演」之稱。1929年出生,大學主修哲學與建築學,28歲進入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FAMU,期間師從捷克電影大師奧塔卡瓦夫拉(Otakar Vavra)。受60年代橫掃歐美的紀錄片類型「真實電影」影響,長片首作《薇拉與伊娃》結合紀錄片及劇情片風格,第二部作品《野雛菊》即橫掃影壇。1970年《天堂禁果》後被勒令禁拍。直到1977年才又續推出《禁果遊戲》等知名作品。

楊南曼奇 Jan NĚMEC

1936年生於布拉格,1964年的《夜之鑽》以奔放鮮明且具實驗性的技巧詮釋了逃離集中營,1966年的《一個都不能走》則以寓言式的諷刺得罪當局,而讓他被視為新浪潮中驚世駭俗的代表。他紀錄華約組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影片曾被大量國際新聞機構以及電影《布拉格的春天》引用。1974年離開祖國,直到1989年共黨政府垮台後才回國,並於母校任教。2016年因病過世,終年79歲。

耶若米伊里敘 Jaromil JIREŠ

耶若米伊里敘生於1935年,在FAMU學習電影攝影和導演,他的處女作《強迫中獎》(1964)入選坎城競賽,而成為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首批揚名海外的導演,改編米蘭昆德拉小說的《笑話》(1969)也被視為代表作品,《瓦萊莉和她的奇蹟一週》(1970)則以超現實與性啟蒙聞名。七〇年代後他留在國內,雖然持續拍片,但只能和敏感題材絕緣,以及為電視台拍攝歌劇和芭蕾的紀錄片。

伊利曼佐 Jiří MENZEL

伊利曼佐生於1938年,是橫跨電影與舞台劇的導演、編劇和演員,也是捷克斯洛伐克最具知名度的影人之一。他的長片處女作《嚴密監視的列車》(1967)便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69年的《失翼靈雀》遭到禁映,捷共政權垮台後,終於在1990年柏林影展首映並獲得金熊獎。他還曾以《甜蜜家園》(1985)提名奧斯卡外語片,《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2006)獲得柏林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2020年過世。

伊凡紹姆 Evald SCHORM

1931年生於布拉格,伊凡紹姆橫跨電影與舞台劇,身兼導演、編劇和演員,也拍過多部紀錄片。他曾以《每天的勇氣》(1964)和《浪子回頭》(1967)獲得盧卡諾影展大獎與特別表揚,並以《教士末日》(1969)入選坎城競賽。1970、80年代他因無法拍片而轉往劇場發展。1988年過世。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