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區
台灣
年份   |   2011
顏色   |   彩色
片長   |   120 分
級數   |  
10+10 10+10

由金馬影展發起之《10+10》電影聯合創作計畫,號召台灣電影人大團結,共匯聚二十位台灣電影導演,每人分別拍攝五分鐘短片,以「台灣特有」為中心題旨,但不限形式與劇本內容,完全授權給每一位導演自由發揮、想像與創作。《10+10》意謂這二十位導演將拍攝出片長一百分鐘的電影,影展也期待這聚合一氣的影響力,激發出遠超過影片本身的龐大能量! 


這二十部「台灣特有」的短片,類型有溫馨、有純愛、有驚悚、有紀錄、有荒謬、有黑色喜劇、有社會寫實亦有魔幻想像,有舊日重現亦有當代現況,議題包涵了城鄉差距、時代變遷、自我嘲諷、校園暴力、家族情感、青春情懷、媒體力量、歷史回顧等等,全面觀照了台灣社會過去這百年來的變遷,也從中掏洗出歷史洪流裡不可或忘的記憶與情感。金馬影展期待《10+10》不僅只是一部電影,在值此百年之際,匯聚這些優秀導演們的創作能量,透過影展向國際發聲,讓台灣的文化與創意軟實力更被全世界看見。



王小棣 WANG Shau-di

王小棣,1953年出生。四十年來持續創作電影、電視、紀錄片、舞台劇,為台灣影視圈灌注創作清流與社會關懷,作品充滿淑世與親和魅力。執導作品有《飛天》、《我的神經病》、《擁抱大白熊》等,編劇作品包括《香蕉天堂》、《稻草人》,並以後者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

王童 WANG Toon

王童,1966 年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曾為李行、胡金銓、白景瑞等導演擔任美術設計。首部導演作品《假如我是真的》即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作品關注小人物在大時代求生存的處境,名作包括《看海的日子》、《稻草人》、《香蕉天堂》等,2019 年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朱延平 Kevin CHU
台灣近三十年來最具票房價值的導演,現任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他表示將在這部短片一反大眾對他的喜劇印象,一定要觀者感動落淚。
何蔚庭 HO Wi-ding

何蔚庭,生於馬來西亞,後至台灣從事編導工作。2010年執導《台北星期天》獲金馬獎最佳新導演,2018年《幸福城市》獲多倫多影展平台單元首獎、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等多個獎項。

吳念真 WU Nien-jen

吳念真,本名吳文欽,1952 年出生,全方位文化人。從小說創作跨到電影、廣告、舞台劇、電視節目。個人擁有六座金馬獎,其中五座是最佳編劇,也曾獲金鐘獎、金鼎獎、金曲獎肯定。執導電影長片有《多桑》、《太平.天國》。

沈可尚 SHEN Ko-shang
電影/紀錄片/廣告導演暨攝影,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早期作品《與山》獲得金馬獎最佳短片。2003年,《終身大事》擔任攝影獲得金鐘獎最佳攝影提名。2004年《神的孩子》再獲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提名。2006年紀錄片《賽鴿風雲》,除入圍台灣紀錄片雙年展臺灣獎,也榮獲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2009年紀錄長片《野球孩子》,不僅榮獲台灣紀錄片雙年展臺灣獎首獎,亦獲邀首爾紀錄片影展等邀約。沈可尚 為李安「推手計畫」培植的新導演,目前籌拍個人首部劇情長片。
侯季然 HOU Chi-jan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畢業,作品常與時代記憶相關,影像風格強烈而詩意。2003 年首部個人影像作品《星塵15749001》拿下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2005 年短片《我的七四七》,獲得香港IFVA 獨立短片競賽Asian New Force 大獎;2005 年以紀錄片《台灣黑電影》,入選東京、釜山及鹿特丹等國際影展,並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長片;劇情長片有《有一天》、《南方小羊牧場》。
張艾嘉 Sylvia CHANG

張艾嘉,於港台從影四十年,身分包括演員、歌手、監製、編劇、導演等。主演電影超過一百部,是金馬獎與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雙料影后。執導、編劇及監製電影超過二十部,代表作有《最愛》、《少女小漁》、《心動》、《一個好爸爸》等。

張作驥 CHANG Tso-chi

張作驥,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1996 年執導作品《忠仔》即於金馬獎、亞太影展及釜山影展獲獎,自此成為國際影展常客。曾以《美麗時光》、《當愛來的時候》兩度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代表作尚有《黑暗之光》、《醉.生夢死》、《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

鄭有傑 CHENG Yu-chieh

鄭有傑,導演、編劇、演員。2001年以《石碇的夏天》獲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2006年首部劇情長片《一年之初》入選威尼斯影展,並獲金馬獎最佳剪輯等三項大獎,2009年再以《陽陽》入選柏林影展。代表作尚有《太陽的孩子》、影集《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等。

陳國富 CHEN Kuo-fu
以影評人和策展人的身份進入影壇,於1989年執導處女作《國中女生》。1998年的《徵婚啟事》和2002年的《雙瞳》都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並在台灣造成很大的迴響。2009年他和高群書聯合指導的《風聲》在票房與口碑上也創下很好的成績。近年他以監製身份加盟《可哥西里》、《天下無賊》、《心中有鬼》、《集結號》、《非誠勿擾》等內地電影,成為華誼電影取得斐然成績的操盤主將。
楊雅喆 YANG Ya-che

1971 年生,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作品跨越各領域,小說〈藍色大門〉曾獲誠品讀者票選最愛小說前50 名。首部長片作品《囧男孩》受邀參展多個國際影展,同時榮獲包括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多項大獎。後又以《女朋友。男朋友》入圍金馬獎。

蕭雅全 HSIAO Ya-chuan

蕭雅全,導演、編劇。2000年首部執導長片《命帶追逐》入選坎城影展導演雙週,2010年《第36個故事》獲台北電影獎觀眾票選獎,2018年《范保德》入選鹿特丹影展大銀幕競賽,並獲台北電影獎最佳導演、配樂、美術設計。

鍾孟宏 CHUNG Mong-hong

鍾孟宏,導演、編劇、攝影、監製。曾以紀錄片《醫生》獲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首部劇情長片《停車》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2010年以《第四張畫》獲金馬獎最佳導演,2016年《一路順風》獲金馬獎八項提名。2019年《陽光普照》獲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等五項大獎。

魏德聖 WEI Te-sheng
魏德聖,1969 年生。1993~2002 年間參與多部電影製作,包括楊德昌的《麻將》以及陳國富的《雙瞳》﹔ 2008 年執導的《海角七號》成為台灣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台灣電影,並獲得金馬獎多項大獎。2011 年完成的《賽德克.巴萊》入選為2011 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片。
侯孝賢 HOU Hsiao-hsien

侯孝賢,國際知名導演,曾任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作品屢獲國際大獎,1989年以《悲情城市》拿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為台灣於三大影展獲得的首座最佳影片;2015年以《刺客 聶隱娘》奪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另有《海上花》、《千禧曼波》等知名作品。

陳玉勳 CHEN Yu-hsun

陳玉勳,導演作品橫跨電影、電視、廣告。1995年編導首部劇情長片《熱帶魚》獲盧卡諾影展藍豹獎及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1997年以《愛情來了》入選東京影展青年導演競賽單元,並獲金馬獎最佳男、女配角。近年以《總舖師》和《健忘村》再創台灣喜劇電影新局。

 

陳駿霖 Arvin CHEN

成長於舊金山,陳駿霖大學時期於柏克萊大學攻讀建築設計系。畢業後,他回到台灣與導演楊德昌學習電影;並於兩年後回美攻讀南加大電影碩士。他的碩士畢業作品《美》奪下第57 屆柏林影展最佳短片銀熊獎。2009 年,陳駿霖完成他的第一部長片《一頁台北》。這個發生在台北的愛情喜劇,由國際大導演文溫德斯擔任監製。拍攝期間更得到新聞局及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的全力支持與協助。《一頁台北》獲得第60 屆柏林影展最佳亞 洲電影大獎。

鄭文堂 CHENG Wen-tang
鄭文堂,出生宜蘭,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身兼導演、編劇,曾任宜蘭縣文化局長。作品擅於呈現細膩寫實、充滿在地社會與人文關懷的風格,代表作有:《夢幻部落》、《經過》、《深海》、《眼淚》等。
戴立忍 Leon DAI
曾以演員身份多次獲得金馬獎、金鐘獎的肯定;演而優則導,曾以《兩個夏天》獲得金馬獎最佳短片,並以《不能沒有你》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等大獎。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