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別/地區
台灣、美國
類別
劇情
類型
犯罪
總集數
10 集
單集長度
55 分鐘
改編原著名稱
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
發展階段
劇本發展
參與目標
籌募資金、聯合監製、共同開發
製作金額
USD 10,000,000
已募資金
USD 1,500,000
[S07] 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
台灣精神科醫師捲入美國連環命案,兇手殺戮軌跡橫跨30年,兇案中的每一具屍體,都像是在提醒著他那段不願回想起的過去。
劇情大綱

台灣精神科醫師Jason在訪美期間,意外捲入一起橫跨台美的連環命案,並與洛杉磯刑警Ellen聯手調查真相。

 

案件死者皆為逃過法律制裁的權貴,命案現場留下黃色六角符籙與Jason的親筆簽名書。隨著案件推進,兩人發現每一個死亡現場都像專為Jason設計的一場遊戲—— 一切線索皆指向他的童年玩伴Morris。

 

30年前的台北,Jason與Morris等幾名來自破碎家庭的少年組成「冷星幫」,友情成了他們生命中唯一的光。四人立誓除掉那些破壞家庭的大人。他們天真地以為,只要復仇成功就能奪回快樂時光。但一次行動失控讓四人從此分崩離析,在彼此心中都埋下無法癒合的傷口。

 

如今,Morris將當年的誓言化為血腥虐殺,逼著Jason直視那段他拚命遺忘的過去,這場橫跨30年的心理對決,關乎信念、記憶與瘋狂的邊界。

製作理念

《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講述一場橫跨30年的心理對決,圍繞一個核心辯證:瘋狂,到底是誰說了算?

在亞洲,孩子總被教導要聽話、要乖,情緒創傷往往不被理解。而在美國,亞裔移民成了安靜且最容易被忽略的存在。他們的「正常」,其實與精神疾病的規訓邏輯如出一轍:你越「正常」,就越被忽略。

當童年的誓言化為現代殺戮,創傷與偏見在不同國度反覆上演——我們相信,唯有撕開每個人的陰暗面,社會才能發展出一種真正能共存的第三條路。

目前企劃發展簡述
已完成全季第一版劇本。
 
監製
曾瀚賢

曾監製多部現象級作品,包括《紅衣小女孩》開創台灣類型片新局;《麻醉風暴》獲第50屆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獎;《誰是被害者》為台灣首部Netflix續訂劇集;《模仿犯》曾登Netflix全球非英語劇集排行亞軍。

製作人
李玟億

瀚草文創製作人,擅長從社會結構與人性複雜切入敘事,精準整合創意與製作資源,推動內容走向多元與國際。於劇集《誰是被害者》、《誰是被害者:第二季》、電影《那張照片裡的我們》擔任製作人。

編劇
鄭仰山

創作風格以社會寫實、犯罪、懸疑、奇幻類型為主,專注在台灣本土故事開發創作。以《危險心靈》、《人生清理員》兩度提名金鐘獎最佳編劇,2024年以長片劇本〈阿主〉獲優良電影劇本獎。

編劇
陳承佑

2015年作品《登山》獲金穗獎編劇獎;2016年《麻醉風暴2》入圍金鐘獎戲劇節目編劇獎;編劇作品《陰陽界》入選2019金馬創投會議。另曾任Netflix劇集《誰是被害者2》編劇統籌。

編劇
彭懷德

具豐富劇集/節目企劃及編劇經驗,擅長撰寫類型、懸疑、科幻題材,作品〈記憶解剖師〉獲第七屆電視節目劇本獎優等獎,〈預約過去〉、〈活屍教養守則〉亦於電視節目劇本獎、文化部製作補助有所斬獲。

編劇
鄭雯婷

擁有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碩士學位,進一步於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編劇工作坊及溫哥華電影學校電視電影編劇組深造,奠定了編劇理論基礎與國際視野。

導演
陳奕甫

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製作藝術創作碩士,為近年來最受期待的新生代導演之一。執導懸疑劇集《沉默的真相》獲2021亞洲內容大獎最佳OTT原創劇集;2022年推出首部電影長片《罪後真相》。

製作公司
瀚草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集結影視製作、行銷、企劃等專業人才及屢獲國內外獎項肯定的導演、編劇和製作人。擁有從故事開發、劇本、製作,乃至行銷發行及版權銷售的全方位專業能力。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