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金馬經典影展:義大利電影課│維多里奧狄西嘉
2019-06-19

狄西嘉

 

文 / 聞天祥

 

《單車失竊記》(1948)之前,應該沒人相信「父子倆在羅馬街上尋找賴以為生的單車」可以成為一部電影。然而看似簡單,但無論用政治、宗教、倫理、社會、經濟各種觀點切入,你都能找到解讀的空間和滿意的答案。作為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最完美的範例,它成為英國〈視與聽〉雜誌1952 年首度舉辦影史十大影片榜首。把印度電影帶向國際的薩雅吉雷回憶自己第一次離開國家,在倫敦待了六個月,看了九十九部電影,而讓他定下拍片志向的,就是《單車失竊記》

 

隨著時光的推進,寫實概念的變遷,狄西嘉的《單車失竊記》或者《擦鞋童》(1946)《退休生活》(1952)看似不再驚人,卻依然雋永;理由不外乎在真實之外,豐沛的人道精神。巴贊曾做過一個有趣的比較,他說「羅塞里尼的風格首先是一種觀察,狄西嘉的風格則先是種感受」。狄西嘉對人物的愛是從角色自身反射出來的。所以我們忘不了《單車失竊記》最後隱沒在人海中的那對父子、《擦鞋童》無論愛著馬或嚮往大海的孩子、《退休生活》的老先生和相依為命的小狗。說他是最接近卓別林的作者,也不為過

 

單車失竊記  退休生活

 

但現實的殘酷,不只是電影裡的情節。狄西嘉最滿意的《退休生活》因為觀眾的麻痺而票房失利,甚至被官員拿來撻伐羞辱,等於為新寫實奏起了輓歌。也有很多人以為在藝術成就上,他之後的作品很難跟以前相提並論。但即使返回輕喜劇與通俗劇,狄西嘉依然是狄西嘉。

 

請看《昨日今日明日》(1963),老公牽著大群孩子迎接老婆出獄的場面,除了高明的喜感,活用實景自然光與生活打成一片的調度,不就是《單車失竊記》結尾的手筆嗎?演員出身的他,也把誘發素人表演能量的魔法用以改造蘇菲亞羅蘭,不但讓她和馬斯楚安尼成為六○年代最傑出的義大利銀幕情侶,也透過她在《烽火母女淚》(1960)《義大利式結婚》(1964)的角色為那些底層人物(妓女、母親、黑市菸販、雜貨老闆娘)發聲,豐滿的角色個性,遠超過外表性感這類定見。

 

義大利式結婚  《米蘭奇蹟》為4K數位修復版本

 

這要多虧狄西嘉的才能,以及他的溫柔、寬厚與愛。乍聽之下有點八股,但看看他獻給家鄉的小品集《拿坡里黃金》(1954),那份對故里美醜,包含小奸小惡一概接受的襟懷和幽默(甚至自嘲本人好賭成性),實非取個景卻顧左右而言他的影片所能比擬,也難怪史柯西斯會視如至寶。其實早在《米蘭奇蹟》(1951)一群貧民追著陽光好藉以取暖的誇張奇想,或是收錢讓鄰居在家門口看日落的生意,也從不覺得那是嘲弄或剝削。這股惻隱,即使在晚年走向唯美的《費尼茲花園》(1970)都不虞匱乏。這才是狄西嘉的藝術源泉,我們尊敬和喜愛他的原因。

 

 

「2019金馬經典影展:義大利電影課」維多里奧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作品放映片單:

《擦鞋童》(Shoeshine, 1946)

《單車失竊記》(Bicycle Thieves, 1948)

《米蘭奇蹟》(Miracle In Milan, 1951)

《退休生活》(Umberto D., 1952)

《拿坡里黃金》(The Gold of Naples, 1954)

《烽火母女淚》(Two Women, 1960)

《昨日今日明日》(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1963)

《義大利式結婚》(Marriage Italian Style, 1964)

《費尼茲花園》(The Garden of the Finzi-continis, 1970)

SHARE